您现在的位置:
发布时间:2022-05-23 04:26:20
时间:2016-07-28 12:18:37来源:网络收集Tags: ()
崔红梅
《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课堂上最有价值的行为也是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引发学生数学思考”,有了数学思考学生才能创造性地学习,才能去深入领悟数学最本质的思想方法,学生自身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如何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呢?自然是课堂上呈现的推进课堂的一些核心问题。这些核心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究欲望,也引发学生进行真正的数学思考。怎样才能设计出有效的、推进课堂进程的核心问题,需要探究学习课程中涉及的对相关知识最本原、最本质的知识、思想和方法的挖掘。对教师和学生来说,最本质的观念和思想方法才是一节课的灵魂,才能真正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数学思考。下面笔者就从三个方面谈一谈如何挖掘本原问题,如何设计核心问题。
一、认真研读教材,沟通不同学段之间知识的本原关联
教材的编排往往是遵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同一个知识,在不同的学段常常是由浅入深的安排相"我发现三角形随便怎么摆放,只要一条边与已知直线重合,另外有一条边靠着直尺平移,只要保证移动的时候角度不变就行了。”学生们在互相启发中很快领会了画平行线的要领,靠自己的深入思考,将眼前所学的知识和以后的知识进行了勾连,到了七年级再接触平行线时,一定会对小学阶段画平行线的方法记忆犹新。
二、深入接触学生,了解学生心理与所学知识的本原联系
数学教学不是"老师想给学生什么”,而应是"学生需要什么”,学生所需要的、所关心的才是他们愿意投入思考、愿意为之付出努力的。教师需要深入接触学生,了解学生所想,才能知道学生在学习中所产生的想法、问题和困惑,根据学生最本原的需求,设计出有效的引发数学思考的核心问题。
二年级《认识时分》,教学认识了钟面和整时刻后,课间有学生对我说:"崔老师,我们都觉得钟面就像是一把圆的尺。”有学生问:"是不是用来量时间啊?”(上学期认识厘米时,我们很深人地研究过直尺)真没有想到这些学生有这么奇特的想法。我开始认真地思考这个问题,确实有点意思。钟面的确像一把刻度是12厘米的直尺首尾连接了起来,其他学生能理解吗?根据这种本原的想法,课上我设计了这样的核心问题:(1)有同学认为钟面是一把圆形的尺,可以用来量时间,你认为有道理吗?(2)如果有道理,读钟面上的时间和用直尺量长度有什么联系?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徐嘉碹:"我觉得钟面还真像把尺,有数字有刻度。”陈劭涵:"是的,只不过直尺上1大格是10小格,钟面上1大格是5小格。”王子航:"我不赞同,每一把直尺都有起点0刻度,但是钟面上没有起点啊。”马瑞:"我这里有一把15厘米长的软尺,把头和尾连接起来,0和15就在一起了。”说着,他把自己的软尺弯成一个圈给大家看。至此学生们找到了直尺与钟面的共性,这时有学生提出了疑问:"时间,我们看不见摸不到,怎么量啊?”学生很快投入第二个问题的思考。他们边拨动指针边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我们只要看时针、分针是怎么走的,时针走大格从12开始走就相当于从0开始走。”"如果不是从O开始的,就像用坏了的直尺量物体,用大数减小数就知道走了几大格,就是几小时。”"分针走小格,大格数乘5就知道走了几小格是几分钟。”学生的想法虽然零碎、模糊,但"相当于从0开始”"就像坏了的直尺”这样的数学思考是令人欣喜甚至惊讶的,学生虽然不能清楚地表达,但是能领悟到钟面作为一种计量工具的本质。
三、挖掘数学史料,打通教材呈现与数学思想之间的本原通道
数学史的内容常常反映了数学内容的演变和发展的过程,蕴含着数学最为本原的问题。教师应充分挖掘数学史料,找到能让学生引发数学思考的支点,设计出核心问题。
教学《认识11-20》一课,教师引导学生将10根小棒捆成l捆,再加上零头就很容易看出物体的数量是十几。这时给学生呈现出女性后天性癫痫病治疗?古人计数的故事:"原始人打猎,猎物的数量一开始用手指数,后来猎物渐渐多了就用绳子把和手指同样多的数量捆成一捆再数,再后来用小石子代替手指数,有了10个小石子就换成一个大石子……”在数学史的故事里,学生明白了原来我们今天学数数时的10根小棒1捆正是向古人学来的。这时提出一个核心问题:"为什么是10根1捆,而不是8根一捆或者11根一捆呢?”在互相的思维碰撞,中学生很快找到了10根1捆的本质所在。因为从古到今几乎每个普通人都有10个手指,所以数学的体系也是从1开始然后数到10的。正如一个调皮又聪明的学生问教师:"如果原始人像别的动物一样只有8个爪子,那么,他们会不会就是8个1捆?我们现在是不是也会将8根小棒捆成l捆?”学生的思考如何抵达数学思想的源头,也许就是教师这一个简单的故事渗透和一个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核心问题。
总之,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才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才能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作为教师,充分挖掘那些能驱动学生真正思考的数学本原问题应是我们的职责所在。
【本文系江苏省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本原性问题驱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B-a/2013/02/007)的课题组系列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闫继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