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发布时间:2022-05-23 04:18:22
时间:2017-03-30 03:10:34来源:网络收集Tags: ()
" 退避三舍”的故事
你知道吗?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多数成语都有其起源或典故。其中最著名的一个成语,就是"退避三舍”。
"退避三舍”现在被用来形容对某些事物退让和回避。那这个成语的原意是什么呢?春秋时期,晋国的公子重耳因夺嫡(dí)之战逃到其他国家,经过楚国时,他受到了楚成王的热情招待。楚王心直口快,问重耳今后如何报答自己。重耳回答:"如果我当上了晋王,与贵国交战时退避三舍。”所谓的"舍”,也就是军队的补给站,一般相隔三十里。后来,两国交战,当上晋王的重耳果然下令后撤九十里,遵守了自己的承诺。看到这里,这似乎是一个大人物信守承诺的故事,不过,故事还没有结束。
楚军的领军大将子玉性格激进,晋军一开始就看准了他的这个性格缺陷,主动退却示弱。子玉便指挥部队长驱直入,追着晋军不放。古时候两军交战,主要以战车冲击,辅以步兵跟上。而楚国由于山林茂密、地势崎岖,战车使用不便,步兵比较多。步兵背着皮甲、铜剑和弓弩,就靠双脚跑完九十里地,真可谓是精疲力竭。晋军退到了九十里之后,只用以逸待劳,就迅速击败了楚军,这才是他们退避的真正目的。
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既不是有雅量的信义君子,也不是任人宰割的脓包,"退避三舍”可谓是高级战术。
语言在不断进化和变动中成长,它的发展方向就是越来越简约、越来越贴近生活。当我们重新审视这些成语背后的故事,也是在学习历史。遣词造句,要有史可据、呼和浩特治疗癫痫的医院有理可依,千万不能人云亦云,更不应该只看表面意思。
【近义】敬而远之【反义】针锋相对
【读古文】
退避三舍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及楚,楚子飨(xiǎng)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帛(bó)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bì)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mǐ)、右属(gāo jiān),以与君周旋。”
【译文】
到了楚国,楚王设宴招待重耳。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该怎么报答我呢?”
重耳回答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我回到了晋国,如果晋、楚两国交战,在中原相遇,我会命令我的军队退避您的军队九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认可,我就左手拿鞭子和弓箭,右手带着盛着弓箭的袋子,来与您交战。”